close

華人縱橫天下【建築‧設計】


詳細規格    價錢(售價)   哪裡買
貝聿銘/林同炎/胡冰/林瓔

華人縱橫天下【建築‧設計】

貝聿銘/林同炎/胡冰/林瓔

當海峽對岸的科技發展已將中國人送入太空時,我們應為華人的成就感到驕傲;
當我們看多,聽慣了西方的勵志故事與電影,
是否應該環顧在世界各個角落,其實有著許多與我們同文同種的華人,
他們不為人知的努力奮鬥歷程,可能更貼切於我們的生活,更值得我們去了解。

中國大陸近年的經濟起飛,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
世界各國爭相進入這塊經濟開發的處女地,中國人的努力亦受到世人的矚目。
緣此,大陸中國中央電視台乃企畫製作了「華人縱橫天下節目」,
大陸中央審核了一0八位有成就的華人,製作一0八集成功者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包括政要、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商業巨擘以及社會活動家,
許多人物其實均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如柏克萊加州大學前校長田長霖、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研究愛滋病先驅何大一、
刑事鑑識專家(美國康乃狄克州警政廳長)李昌鈺、建築大師貝聿銘、
電影導演吳宇森、演員李連杰等;也有您不熟悉,但成就令我們訝異的,
如美國陸軍部副部長鄺傑靈、設計越戰紀念碑的建築師林瓔、
紐約警察總局前副局長莫虎、美國加州阿姆斯壯大學校長黃元中、
美國太空總署太空人焦立中、奧斯卡獎得主音樂家譚盾、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主虞琳敏等。
這些華人的成就是否讓您感到驚奇,華人一個世紀來的默默努力業已在世界各地看花結果,
身為同文同種的我們,您是否想了解他(她)們是如何爬上成就的頂端。

本公司為了讓國人亦能感染這份華人榮耀,
初期篩選國人較熟悉或特殊的二十六位「縱橫天下」的人物,
製作成 DVD 光碟在台灣發行,所選每一位成功華人的故事,都是一部精彩的個人成長史,
我們希望透過豐富的影像和適度的人物口述細節再現,
讓國人能去接近、觸摸這些極具魅力的成功人物,
那些深埋在他們心底的動人故事和閃著人性光芒的成長經歷,
相信能讓我們不自覺地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命歷程,
感受和領悟他們來自心靈深處的、傷感的、溫柔的傾訴,並獲得共鳴。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您願意相信嗎?
希望「華人縱橫天下」能讓您獲得答案,
更期盼您能從這一套影片獲得啟示與激勵。


貝聿銘, 1917 年生於中國蘇州獅子林貝家,為中國銀行創始人貝祖怡之子。 17 歲赴美求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修習建築。美國的移民一般都會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終找不到真正的歸宿,而身爲一個在文化縫隙中的優雅擺渡者,貝聿銘可以說是魚和熊掌兼得的人。其著名作品包括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日本滋賀縣美秀 (MIHO) 美術館,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以及新近完成的德國歷史博物館等;早年於臺灣設計的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始終是貝氏最滿意的作品之一。

從貝聿銘的代表作品可以發現,他善於運用抽象幾何形體,使作品具有雕塑感,再加上簡單的設計,材料的透明、明亮,讓人一見到他的作品便為之驚豔!曾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及普里茨克建築藝術獎殊榮。

秉持落葉歸根的心情,貝聿銘把他的「收山之作」獻給了蘇州博物館新館,此館位於蘇州齊門路與東北街交界,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包括地面兩層、地下一層展館,預定於二○○五年落成,投資額約為二億四千萬元人民幣。貝氏利用大量蘇州古典園林的特色及水景,將新館與目前的博物館融為一體,令蘇州傳統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手法成功結合。全世界都在摒息以待這項結合創意與藝術的建築物問世!

林同炎, 1912 年生於福州, 1931 年未滿二十歲的他畢業於當時中國最高工程學府 -- 交通大學唐山學院,之後赴美國加洲大學柏克萊學習。

在中國的文化中,修路架橋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林同炎被人們稱之爲世界建築、橋梁設計大師,他設計建造的橋梁樓房更遍佈全世界。林同炎把預應力混凝土工程推向全世界後,使得數不清的橋梁房屋的設計建造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他的成就在於把法國土木工程師尤金佛·雷西內於二十年代發明的預應力混凝土原理第一次加以科學的論證和闡述,並且廣泛的應用在橋梁和房屋的設計中。

1954年林同炎在美國創辦了,《林同炎工程事務所》,他開始投標承接世界各地的工程。和其他建築商不同,這家老闆的公司蓋房子用的是預應力混凝土等新技術,不僅節省材料、縮短工程、降低造價,而且房屋設計更爲美觀。當時許多建築界的同行認爲這樣的設計不夠堅固安全,又說蓋房子用這麽薄的牆板,簡直就是偷工減料。有人一狀告到法院,要吊銷林同炎的執照。而現在,全世界的橋梁建設中已經有一半應用了預應力混凝土。

他在總結人生經驗時,將成功歸於中國哲學思想與西方先進技術的融合;兒時接受了四書五經的教育,後來與西方的先進技術相交融,使他的工程設計開創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片天地。

胡冰 , 一九六四 年生 於中國 河南省。 一九八二年進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就讀,穿著大喇叭褲的他像個異類,希望成立私人事務所的夢想,在當時更是被視為不切實際。一九八六年,他的畢業作品獲得上海人民廣場設計獎第一名,被當時擔任評審的美國教授認爲是不可多得的設計人才。並推薦他於清華畢業後,取得全額獎學金赴賴特建築學院深造。一九九一年獲得該院建築碩士學位,同年取得美國註冊建築師資格,並加入賴特建築事務所。

為了替自己和家庭做些更有意義的事,一九九四年他毅然決定離開賴特建築事務 所,在亞利桑那州以夫妻兩人姓氏的第一個大寫字母為名,成立了 H&S國際設計事務所。經歷了付不出員工薪資、到處借錢的艱辛日子,這間事務所從一個人的家庭公司成長爲員工總數達80人的建築設計公司,目前 在夏威夷、北京擁有兩個分部 。數年來,完成了四十五項大工程的設計。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間,更獲得由太平洋建築協會年會頒發的金塊獎十四次的提名,其中四次榮膺該項大獎。

繼承了著名建築師賴特「有機建築」的理念,胡冰的建築理念即強調 建築設計應當尊重天然環境,在選材和設計上,要與周圍的環境以及文化氣氛協調。他認為 最好的建 築 是,人在空 間裡 不 覺 得建 築 的存在,好的建 築 追求的是超 時 空,是 無 限的。 另外,胡冰認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須具有三個特色,一是永不放棄自己訂定的目標;一是能把握機會;最後就是勤奮地工作。 目前到北京 尋 找一些建 築 方面的人才合作,是 他 正在 努力 的事情之一。

林瓔,福建人,一九六○年在美國出生。父親林桓是一位陶瓷專家,母親是一位詩人,都任教於俄亥俄大學。她的姑父和姑母就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梁思成和林徽因。她小時候最喜歡的功課是數學,後來才對建築產生興趣。進入耶魯大學建築學系就讀後,她最喜歡逛附近的「林陰慕園」,欣賞那裡各種墓碑和雕刻,其中一個渡船船長墓碑上的渡船雕刻影響她很深。大三時至歐洲考察,在參訪了許多墓園後,便決心專研墳墓建築設計。

一九八 ○年七月一日美國國會批准建造越南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美國建築家學會組織,便在全國公開徵集紀念碑的設計方案。方案設計者的姓名均被隱藏起來,由八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和建築大師組成評定委員會,通過投票選出最佳設計。林瓔在系上看到這則公告,便躍躍欲試。一九八一年五月結果揭曉,林瓔的設計從一千四百二十一件應徵作品中脫穎而出,然而她的設計卻引起廣泛的爭議。一九八二年設計獲得最後批准,三月正式動工。

黑色像兩面鏡子的花崗岩牆體,相交的中軸最深,約有 3米,逐漸向兩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牆體的兩個尖端,一個指向林肯紀念堂,另一端指向華盛頓紀念碑,就像一個倒V字型或說像一本打開的書。牆面上刻滿陣亡者的名字。林瓔用她的設計,表達了她對戰爭死亡和生存的看法,「 首先要接受和承認痛苦已經存在,然後才有機會去癒合那些傷口。」

一九八七年林瓔獲得耶魯大學美學博士學位,成為有史以來獲得此學位的最年輕的學生之一。她的設計也成爲美國華盛頓最吸引人的勝地之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芙 的頭像
    晨芙

    晨芙推薦

    晨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